第十一屆環境與發展論壇和2015中國國際生態環境技術與裝備博覽會召開
2015年9月14-16日,由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環境與發展論壇”和“2015中國國際生態環境技術與裝備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召開,本屆論壇以“適應環保新常態 引領發展綠色化”為主題,展會集中展示了水環境技術與裝備、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設備、固體廢物處理技術設備、生態修復技術產品等生態環境治理新技術、新產品。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主席周鐵農,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主席顧秀蓮,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水利部原部長、黨組書記、八屆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副主席楊振懷,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副主席孫鴻烈,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汪鴻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原副主席孫曉華,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原部長聶和興等領導,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辦公室副主任Isabelle Francisca N. Louis(伊莎貝拉•弗朗西斯卡 N•路易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張世鋼,世界未來委員會總干事雅各布•馮•岳克斯庫爾等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論壇展覽開幕式并參觀展覽。
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行業企業人士、科研機構的代表600多人參加本次會議。
本次論壇設主題峰會和四個分論壇、兩個專題論壇。與會的領導、國內外專家學者及行業企業代表就環保新常態下的綠色發展路徑、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土壤污染的風險管控及治理修復、綠色金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議題進行了廣泛研討,以期推動新常態下發展方式的綠色化,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為決策出謀劃策,為實踐引航指路。
顧秀蓮在致辭中指出,綠色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和具體道路。新常態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要從四個方面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開發新思維,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第一,思想上要更新觀念,認真理解、主動適應環境保護的新常態。第二,行動上要大膽探索、務實創新,依據新常態的新變化、新趨勢、新目標,大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嚴格執法。第三,方法上要有系統工程思維,綜合施治。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轉型發展進入新常態也非一蹴而就。第四,要推動全社會牢固形成綠色化價值觀,讓其成為人們的主流價值觀。
吳曉青副部長在開幕式上做主旨報告。他指出,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新安排。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緊緊扭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適應和把握新時期新階段環保工作的機遇和挑戰,充分發揮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激發動力、上下協作的作用,保持定力,各項工作都取得積極成效,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一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深化環評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再次下放火電等32項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限,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優化審批環節和流程,支持水利、鐵路等大項目盡快落地和核電安全發展。二是全面強化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深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今年上半年第一、二階段實施新標準的161個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8.2個百分點,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7.4%。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編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三是大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指導、督促各地和中央企業編制并層層分解2015年度減排計劃,確保減排項目按時建成投運。今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2.90%、3.18%、4.63%、8.80%,為全面完成2015年和“十二五”減排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深入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開展環境保護綜合督查,約談環境問題突出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推動落實地方政府責任。運用新環保法賦予的手段,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1—7月份,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案件3760件;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790件。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有效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五是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牽頭制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等改革方案,推動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加快推進排污許可制度改革,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六是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修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會同九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吳曉青強調,適應新常態、推動綠色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平衡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促進發展與環境相協調。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嚴把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完善環保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鼓勵先進技術研發和應用。進一步開放環保市場,暢通投融資渠道,大力培育環保產業。
二是堅持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入實施《大氣十條》《水十條》,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優先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突出環境問題,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約束性指標。
三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塑造良好環境法治氛圍。抓好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貫徹實施,做好剛剛修訂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宣傳解讀和實施準備,抓緊完善配套的規章制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重點打擊偷排、偷放等環境影響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惡意違法排污行為,集中整治篡改和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
四是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模式。組織實施好環境監測、環保督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改革工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市場激勵、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
五是推動綠色消費革命,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
環境與發展論壇是環境保護部創辦的環境領域高端論壇,到2014年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自開辦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專家學者、典型企業代表積極建言獻策,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本屆論壇和展會,同樣得到了環境保護部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工信部、住建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大力支持。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出席會議。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致辭。

環境保護部吳曉青副部長在論壇上做重要講話。
水利部原部長、黨組書記,八屆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楊振懷致辭。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院士孫鴻烈出席會議。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辦公室副主任伊莎貝拉•弗朗西斯卡 N•路易斯出席會議并做講話。
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副總指揮、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李育才主持會議。
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