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鐘寰平
時間 : 2021-08-20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作者 : 鐘寰平 點擊 :
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大標志性戰役,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截至目前,“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九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階段性目標全面圓滿超額完成,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嚴峻挑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堅持好、運用好近年來探索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爭取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效。
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決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針和理念。要自覺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尤其是在遇到問題、困難和矛盾時,要善于運用這一重要思想校偏差、尋路徑、找答案。
要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好不好,關鍵還是要看人民群眾對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的認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要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要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大環保的工作格局。眾人拾柴火焰高,齊抓共管見成效。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強化黨的領導,明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要明確各有關部門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管生產的、管發展的、管行業的也得管環保。要研究制定相關考核辦法,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要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制度的研究,進一步提升依法治污水平。要推動生態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讓制度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和剛性約束。
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按照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總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生態文明實現新進步,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