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指導各地防控水環境安全
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到一線
時間 : 2021-08-20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作者 : 彭碩佳 凌小涵 張 點擊 :
次
“疫情發生以來,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的同志雖然積累了一些醫療污水監管的工作經驗,但是對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還是有把握不準的地方,這次專家們的解讀特別‘解渴’,希望以后能多多開展。”在參加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以下簡稱水司)8月13日舉辦的醫療污水處理技術交流后,湖南省株洲市生態環境局胡海波感慨道。
近日,水司采取“云幫扶”“云培訓”等多種方式,及時指導江蘇、湖南等存在中高風險地區的省份加強醫療和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守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水環境安全底線。
精準開展“云幫扶”
“請您打開手機攝像頭,讓我們看到污水處理站生化處理單元和消毒加藥設備的運行情況。”“醫院污水消毒滿足要求,但是出水化學需氧量濃度超出了排放標準規定的限值,可以采取延長停留時間、加大曝氣強度、增加絮凝劑等藥劑投加量等措施。”這是水司組織專家開展定點醫院視頻連線的日常場景,而這樣的“云幫扶”,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已經覆蓋了全國20多個省份的500多家定點醫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生態環境部發文要求疫情期間接收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診療的定點醫療機構污水作為傳染病醫療機構污水進行管控。有的定點醫院并非傳染病醫院,面對新的排放管控要求,不知道如何調整醫療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要求;有的一線監管人員拿捏不準管理重點。該做什么?怎么做?一下子讓一些管理部門和定點醫院犯了難。
面對這種情況,生態環境部開出了“良方”——組織環境規劃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等單位成立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一對一”地給定點醫院“把脈”,“望、聞、問、切”醫療污水收集、處理、消毒、監測、排放等各環節,及時發現問題,排查隱患,提出整改建議,指導地方把握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與末端消毒措施落實兩大環節,以糞大腸菌群數及總余氯為核心指標,確保醫療污水消毒到位、達標排放。
“醫院污水消毒不規范,消毒接觸池的接觸時間未達到1.5小時,請立即延長消毒接觸時間,若難以達到接觸時間要求,要適當加大投氯量。整改情況要及時反饋。”“收到,我們生態環境部門馬上督促醫院按照要求整改。”8月11日的視頻連線中,專家“開方”,當地生態環境部門“抓藥”,定點醫院遵照“醫囑”立行立改。監測結果顯示,這家醫院當天出水糞大腸菌群數已經達標,“云幫扶”的效果立竿見影。不僅如此,有些地方還舉一反三,自查自糾,解決了一批共性問題。
“對定點醫院開展‘云幫扶’,把單向的監督檢查變為雙向的交流和幫扶指導,減少了層層上傳下達的管理成本,效率特別高,‘一竿子插到底’地推動醫療污水‘兩個100%’(即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污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的要求落到實處。”水司有關負責人說。
提檔升級“云培訓”
“云幫扶”解決了基層的燃眉之急,許多地方的定點醫院和生態環境部門一線人員都希望專家連線指導。但定點醫院數量多、分布廣,單靠“點對點”的視頻連線提供指導顯然力不從心。不少地方都詢問能不能為一線人員開展培訓,從“面”上推動落實環境監管要求、提升醫療污水處理水平。
“許多定點醫院在執行排放標準、污水消毒技術要點、自行監測要求等方面存在困惑,希望專家能對定點醫院進行一次培訓,系統講解一下相關政策標準中對醫療污水處理消毒的要求。”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水處副處長楊學來說。
根據一線人員的需要,水司將“點對點”的“云幫扶”升級為“以點帶面”的“云培訓”,在2020年分兩批培訓了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百余家醫療機構相關人員600余人次,講解了醫療污水處理技術要點和監管要求。2021年8月,水司組織開展了2.0版“云培訓”。一是請專家當主播。在直播間里,1600余名生態環境部門監管人員、定點醫院和集中隔離場所相關工作人員、醫療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人員等,在線聆聽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環境規劃院專家講解。二是培訓內容“接地氣”。除了醫療污水處理技術要點、政策文件解讀等常規動作,專家們還總結了3類常見管理問題、5類常見技術問題,對后者列出了17種常見情形及典型案例,給出了原因分析和解決措施。這些都是從500多次視頻連線中總結出的基層最關心、教科書上很難找到答案的高頻問題。
比如,有的醫院原先將醫療污水檢測工作委托給了第三方機構,但是有的時候因為交通管制等種種原因,第三方機構到不了醫院污水處理設施現場,醫院又著急了解醫療污水消毒效果,兩頭都急得團團轉。“云培訓”中,環境規劃院專家就講到了這樣的典型案例:“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開展第三方檢測時,有條件的醫院可以開展自行檢測,缺乏自行檢測能力時,還可以采用試紙檢測余氯、紙片法測定糞大腸菌群數等方法快速檢測,為判斷消毒效果提供參考。”
這次“云培訓”幫助基層出實招、解難題,基層聽得“過癮”,有的地方還圍著直播屏幕集體學習。“這次交流的主講老師們,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學者,講解的內容針對性、指導性、可操作性都很強,我們感到受益匪淺。”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院負責污水處理工作的人員說道。
交流結束后,大家交流討論十分熱烈,都覺得這次“云培訓”實在、管用。微信交流群里還出現了一批“小老師”,熱心地為群友解答問題,在一問一答中加深認識、傳播知識。
搭建平臺“云交流”
除了視頻連線、“云培訓”以外,水司努力打通其他交流渠道,比如通過電話、郵箱、微信等方式,為一線同志提供“定制式”服務。另外,還組織編制了常見問題解答手冊以及政策文件匯編,發給各地參考。交流的內容不僅有答疑解惑,還有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
有的地方統籌調度當地資源,馳援壓力較大的中高風險地區。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為株洲市緊急調集了27臺醫療污水應急監測設備,解了當地監測能力不足的燃眉之急。
有的地方善于借力,用“巧勁”推動工作。云南省德宏州生態環境局盈江分局協調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推動解決4個隔離點的污水消毒轉運難問題。
有的地方工作基礎較好,在滿足國家要求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探索創新管理機制,提升醫療污水監管能力。江蘇省南京市對醫療機構實施“配電監控+在線監控”,24小時在線監控醫療機構及污水處理廠的出水余氯等指標以及消毒設備用電數據。
借助這些交流渠道,水司還組織環境規劃院對醫療機構和基層環境監管部門開展“云調研”,回收反饋問卷3000余份,了解基層的意見和訴求,針對基層一線反映的問題,研究出臺切實管用的政策。
“目前,全國中高風險地區醫療污水處理處置平穩有序。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有關部門出臺文件,進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水司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