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綠色畫卷——寫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
時間 : 2021-08-20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作者 : 童克難 點擊 :
次
編者按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8月19日,西藏自治區在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舉行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會,各族各界代表共同慶祝這一盛大活動。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面貌今非昔比。
中央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制度創新、筑牢科技文化支撐、加大生態建設投入,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目前,西藏生態系統整體穩定,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態環境權益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成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西藏行,好似畫中游。
雪山、湖泊、草地、羊群,每一處美景都令人期待和向往。
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需要最有力的守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西藏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從“當牛做馬”到“當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隨著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各族人民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也逐漸顯現。
機構設置不斷健全,制度保障為高原生態護航
碧湖如鏡,映照著雪山巍巍倒影;藍天白云間,黑頸鶴翩翩起舞;廣闊的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驢自由飛奔……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對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回望歷史,西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起步,始于和平解放以后,并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發展。
70年前,一批科技人員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雪域高原,對西藏的生態環境和礦產資源進行考察,提出了科學開發利用的意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正是中央人民政府組織的這支“政務院西藏工作隊”(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開啟了科學認識、利用和保護西藏生態環境的進程。
1965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被納入議事議程,得到組織上的保證。
從1975年作為自治區革委會僅有3人的內設機構,到2019年將自治區相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進一步整合,組建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列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部門,西藏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
截至目前,全區生態環境系統已有1000余人,實現了自治區、地(市)、縣(區)生態環境機構的全覆蓋。
機構不斷壯大的同時,制度體系的建設也在不斷完善。
林芝,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來自當地立定村的藏族村民白瑪喬正在拍照。拍動物行蹤、植被狀況,防止非法盜捕、違規采砂,54歲的白瑪喬是雅尼國家濕地公園70名管護員之一。被問及今昔環境之變,她感慨萬分。
曾經的雅江河谷,雨季過后,水位下降,裸露于河床上的黃沙隨風飛揚;采砂行為一度泛濫,加劇了環境惡化。
“自2016年濕地公園正式成立以來,兩岸再沒聽到過采砂機械的轟鳴聲。”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次仁卓瑪說。
保護我國的生態屏障,需要制度護航。據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杰介紹,目前,西藏已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多項法規政策。出臺了《西藏自治區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制度,構建了權責清晰、責任具體、對象明確、跟蹤問效的監督體系。
今年1月,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又通過了首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法規——《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
條例結合西藏實際,對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動物保護、“兩江四河”造林綠化與綜合治理等工作作出新的規定,對進一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增綠和守綠并舉,治污攻堅持續發力
日喀則,雅魯藏布江上游河灘。
相隔五年,藏族同胞次仁歐珠在同一位置拍攝了兩張不同的照片。由荒漠變成森林,雅魯藏布江河灘的變化,讓次仁歐珠感慨不已。
雅魯藏布江被譽為西藏的“母親河”。受到高原氣候、地質等環境影響,雅魯藏布江流域曾出現過河灘荒漠化的情況。
2016年,西藏自治區開始實施“兩江四河”流域植樹綠化工程。通過集中連片人工造林,保障了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等大江大河沿線生態安全。五年時間過去,30余萬畝防護林已綠樹成蔭,有效防止了高原河流荒漠化。
著力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出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大力實施三大類10項生態保護項目并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面消除“無樹村”“無樹戶”……幾十年來,西藏自治區累計投入生態環境領域資金達800多億元。
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2014年,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9.24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07萬公頃。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7%。1988年以來,已建立47個各類自然保護區(國家級11個),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1/3以上。
增添綠的同時,還需守住綠,這要求治污攻堅持續發力。
拉薩,仙足島。
“過去,拉薩河畔垃圾堆積,很難聞?,F在河水清澈,河兩岸的風光也越來越美。”拉薩市民尼瑪次仁說。
為保護“中華水塔”,西藏擁有自治區、市、縣、鄉四級河長5700余名,村級河長(含巡河員、護河員)9萬余名。曾經向河湖亂丟垃圾、非法采砂等不文明現象,隨著河長制的深入推進,成為了歷史。
這也是西藏自治區持續治污攻堅、確保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的一個縮影。
70年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紅線、底線、高壓線,在推進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
強化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建立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規劃和項目環評聯動機制,重點行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率達到100%。所有國家級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納入水利資源禁止開發范圍,占全區河流總量的94.1%。
藍天保衛戰成績斐然。積極推進去煤化、電氣化和居民傳統能源消費替代,清潔能源電力裝機比達89.5%。PM10、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分別降低28.1%、37.5%,沙塵天氣大幅減少。地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9%以上。
碧水保衛戰成果豐碩。全面實施102個城鎮集中式和3300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全區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28%。啟動27個農村污水處理試點工程。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無黑臭水體。
凈土保衛戰成效明顯。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和“白色污染”攻堅戰,深入推進固體廢物監管專項行動,開展美麗西藏“三整治三提升”和環境大整治行動,縣城及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34%。
“現在有點臨山傍水而居的意境了,生活幸福感也增加了不少。” 尼瑪次仁的話,道出了全區各族人民的心聲。
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動能逐漸顯現
林芝,嘎拉村。
每到旅游旺季,村民達瓦堅參就在桃花源里巡邏、值班、維護停車秩序,除了日常工資,還能得到桃花源的分紅,其余時間他還跑跑運輸。
嘎拉村現有農牧民33戶152人。以前,種植青稞油菜、放牧牛羊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野桃樹經常被砍來當柴火燒飯、取暖。村民們辛辛苦苦,卻沒有掙到多少錢。后來,嘎拉村禁止砍伐野桃樹,開始圍繞桃花發展旅游。
由于人畜未分離、污水橫流、氣味難聞,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了全村的發展。2014年,嘎拉村開始進行村居環境治理,實施人畜分離,修棧道、挖水渠,實現了從村莊到景區的蛻變。
伴隨著村莊景區的蛻變,綠色的生產生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我們是靠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桃花變富裕的,如果沒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靠什么?所以我們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把它保護起來。” 鄉村振興專干益西曲珍說。
這不難理解,因為好生態帶來的好收益,大家感受很深。
“過去的收入靠放牧、賣牛、賣奶渣,全加起來一年3萬多元,現在我家一年收入30多萬元。” 達瓦堅參說。
據自治區旅游發展廳廳長王松平說,“十三五”期間,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5763.26萬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25.96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時期的2.3倍和2.4倍,帶動7.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綠色發展的動能,還遠不止于此。
拉林鐵路,復興號列車上。
“各民族的人都來我們這兒旅游,現在我們的交往交流非常多。”今年46歲的達吉是珞巴族獵人的后代。他說,現在交通越來越便利,每年珞巴山寨游客紛至沓來。
是“致富號”,是“團結號”,更是“節能環保號”。除了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拉林鐵路還有另一個“標簽”——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
從“家家燒牛糞”到 “綠電出高原”,西藏的清潔能源產業正在逐漸成長壯大。順利推進瀾滄江和金沙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瓦托、金橋、加查水電站投產發電。24個扶貧光伏項目實現并網。累計外送電力63億千瓦時,實現了西藏電力從緊缺限電到富余輸出的歷史性轉變。
而在綠色工業方面,西藏“十三五”時期規上工業企業152家,比“十二五”末增長46.2%。天然飲用水銷量年均增長10%以上,中成藥年產量3586噸。綠色礦業穩定發展,銅鋰等優勢資源得到保護性利用。
加之高原生物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數字產業和邊貿物流產業的培育壯大和發展,“十三五”時期西藏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二五”末的9∶32.8∶58.2調整為7.9∶42∶50.1,結構進一步優化。
民主改革使西藏社會制度一步跨千年,脫貧攻堅讓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和平解放70年時間,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經濟社會實現了全面發展。
在此過程中,雪域高原上的綠色畫卷,也正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