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應急要第一時間監測、發布信息,這里大有講究。老百姓說濃煙滾滾,你說沒有污染,不是騙人嗎?
信息發布最忌諱的就是報喜不報憂和拉抽屜——反反復復說的不一樣。
去年蘭州自來水事件后,全國發生了多起停水事件。盲目停水最不可取。
環境應急不只是處理突發事件,而是以全過程管理為主線,以風險防控為核心。
現在大部分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還只是應付檢查。
田為勇鋪開了一堆自己參編的環境應急管理的書籍,它們都是亮黃色的封皮。“因為亮黃色有警示作用。”2015年9月21日,這位環保部應急辦主任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亮黃色上印著感嘆號和骷髏頭,警示著身邊的危險源。
這些書中,最早一本編制于2003年SARS期間,那是中國應急管理的起點。
松花江、太湖、蘭州水污染;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大連、黃島輸油管道爆炸;鳳翔血鉛超標、龍江鎘污染……近年來,中國各地遭遇了諸多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人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田為勇甚至總結出了這樣的規律:接到緊急電話時,能說清楚情況的一般不會有大問題;說不清楚的往往就是大事。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就屬于一開始“說不清楚”的事。數百噸劇毒品氰化鈉泄漏,上千名環境工作人員在現場工作了數日。
從2003年SARS至今的十余年間,中國環境應急體系經歷從無到有,到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這期間有哪些得失,如何防患于未然,作為中國環境應急的全程親歷者,田為勇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切忌稱“沒有污染”
南方周末:天津港爆炸剛開始時,公眾調侃空氣監測數據,說“一切正常,難道炸的是空氣清新劑”。這次應急是否有不足之處?
田為勇:環境應急要第一時間監測、發布信息,這里大有講究。老百姓說濃煙滾滾,你說沒有污染,不是騙人嗎?煙囪附近肯定有污染,為什么不測,一是測不著,二是沒必要。那么高,很難取樣,除非用無人機、熱氣球。而且那里的污染和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健康沒有直接聯系,我們監測的是落在人們正?;顒訁^域的污染物。
隨著距離和時間的變化,污染物的濃度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形,最高值會越來越低,污染范圍也越拉越長。環境應急監測時,人手、儀器都有限,找準監測位置,快速布點取樣,準確得出結果,掌握變化趨勢非常重要。此外,不能只公布二氧化硫、顆粒物等常規空氣質量指標,天津后來就登出了氰氫酸、VOCs(揮發性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的濃度。
南方周末:當時現場的異味是怎么回事?
田為勇:很多氣體用儀器一掃就出來了,這次還應該測下異味這個指標。不過,聞出來不代表濃度高,聞不出來也不代表濃度不高。硫化氫在低濃度時,人可以聞到味道,較高濃度反而聞不到了,因為硫化氫會破壞嗅覺系統。到了更高的濃度則會猝死,猶如觸電一樣,這就是為什么2003年重慶開縣井噴死了那么多人。
南方周末:對于這些年環境應急中的信息發布,你是否滿意?
田為勇:信息發布最忌諱的就是報喜不報憂和拉抽屜——反反復復說的不一樣。以前有些環境信息發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不夠及時,應該早說,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哪怕會挨罵。我們過去監測力量不夠,這幾年強多了。
南方周末:這些年停水、搶水事件很多。
田為勇:是的。去年蘭州自來水事件后,全國發生了多起停水事件。有的是上游翻車了,有沒有污染不管,下游就趕緊停水;有的在河邊聞到有異味,測也不測,就把自來水停了。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百姓負責。其實,我不太同意這樣的做法。對現代城市人來說,喝水可用礦泉水解決,但其他生活用水斷了,比如幾天沒有水沖廁所等等就會引起社會問題。因此,盲目停水最不可取。我認為發現水質可能異常,首先應該廣而告之百姓不要喝這個水,同時加快監測、核準,并以最快的速度將結果公布。確定水質超標或者有污染,政府應該立即組織送水。大多時候,水質略微超標用于洗澡、沖廁所還是沒問題的。
南方周末:萬一通知不到位呢?
田為勇:通知要有一套辦法,從手機短信、微信等新媒體方式,到廣播、電視通告,再到居委會、單位通知,很快就會挨家挨戶通知到。
我們現在覺得飲用水污染物一超標就有大問題了,就一口也不能喝了。其實,在美國的飲用水標準中還有一個健康參考值,當水中污染物濃度高于標準但低于健康參考值時,仍可飲用十天半個月。但我國缺乏這一指標,一超標就只能通知停止飲用。
實際上,在我國的飲用水標準中也有規定:“當發生影響水質的突發公共事件時,經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可以適當放寬。”但是放寬到多少沒有規定,地方政府就不好落實。
首先救人,再救環境,最后是財產
南方周末:據最新報道,爆炸區大水坑的污水將處理完畢,此次處理含氰廢水的過程中,哪個環節最危險?
田為勇:8月31日晚上最為驚險,我一宿未睡,守在現場。雨比預報大得多。只差20公分,雨水井的水就要溢到路上去了。當時只能調槽罐車,加泵抽水。不過經過幾場大雨,場地都洗干凈了,后來地面積水取樣檢測氰化物,都遠遠低于標準值。
南方周末:在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應急中,搶險救援應該如何開展?
田為勇:救援要遵循三原則:首先救人,第二救環境,第三才是救財產。這是很多發達國家通用的救援準則。也就是,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候,首先是搶救人;其次是盡可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因為環境是大家的公共資源,嚴重污染也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南方周末:如果為了救人而犧牲了環境,環保部門是否會受到處罰?
田為勇:突發事件往往會次生或者衍生其他事件,并且還會涉及多個部門,例如2011年浙江新安江苯酚泄漏事件,是因為槽罐車追尾導致苯酚泄漏進入水源地,從交通事件變為環境事件進而成為社會安全事件。調查時要明晰什么原因導致了環境污染,例如2011年大連“7·16”爆炸,為了顧及大連市的安全,造成了海洋污染,事后調查清楚了,環保部門也未受到處罰。
田為勇參編的環境應急管理書籍,都是亮黃色封皮的警示顏色。
企業預案大都應付檢查
南方周末:作為普通人,我們希望應急不能是臨時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是制度保障,現在環境應急體系是怎么樣的?
田為勇: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危機管理的思維。應急是非常態的,爆炸、火災、泄漏不可能天天發生。管理則是日常工作。對非常態工作的常態管理就稱為危機管理或應急管理。不只是處理突發事件,而是以全過程管理為主線,以風險防控為核心??藦娍偫碓浾f過:隱患險于事故,防范勝過救災。這就是要求我們做好日常的應急管理工作。
全過程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事前要排查隱患、制定預案、準備人員、物資;事中按照規范指揮、報告、發布信息;事后吃一塹長一智,避免再發生。還要做經濟、環境、社會影響評估,搞清楚對環境的危害,對歷史有個交代。這在2015年剛頒布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中都有規定,且強調了企業的主體責任。
南方周末:為什么企業是責任主體?
田為勇:環境風險主要有三個來源,七成來自化工企業,包括化工產品的生產、運輸和儲存;第二類是尾礦庫,主要是重金屬污染;第三類是企業偷排。
1976年,意大利小鎮塞維索發生了化學品泄漏,引發了風險管理的核心——企業對環境方面的風險做出評定。這聽上去很抽象,國外的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物質危害和數量,危害大數量小,風險不高;危害大,數量也大,風險就大了。結合中國實際,我們增設了兩個指標,第一個是所處的環境的敏感目標,例如有沒有學校、醫院、水源地;第二個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例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根據風險評估報告,就可以進行重點企業的監管。誰要交污染強制險,交多少合適,事后賠付多少合適,也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
南方周末:包括天津港爆炸的瑞海物流公司,幾乎每個企業都有環境應急預案,為何不起作用?
田為勇:現在大部分預案還只是應付檢查。為了嚴格管理,有人曾經提出,預案應該像環評一樣,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嚴格審查。我不贊成這么做,這是把企業主體責任推給了政府。
現在環保法的規定是,企業要到市縣環保局備案,提供四個材料:一是上面提到的風險評估報告。二是資源調查報告,例如哪些人員在救援時候必須用上,堵井蓋的沙袋在什么地方。三是預案的文本和說明,重點是情景假設和卡片式管理:爆炸、火災怎么辦?漏油、漏氣了又怎么辦?厚厚的一本預案要分解到每個人手上,就是一張卡片,廠長到工人都要清楚自己做什么。第四,專家論證。
企業很可能敷衍了事,所以國家和省級環保部門每年要抽查。事故發生后則要倒查,沒有按照預案做,或是照預案做還是沒有避免問題,而國際經驗已有的,那說明預案沒有編制好,責任都在企業。樂觀地說,今后5-10年企業的應急預案將會得到持續改進。
重點是保護飲用水水源地
南方周末:中國的環境應急如何從零開始的?
田為勇:SARS開了中國應急管理先河。當時居民家中大量使用消毒劑,時任環??偩志珠L解振華建議我們編寫消毒劑的應急指南。我們就將39種常見的物質編入了《環境應急響應手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硝基苯、天津港爆炸的氰化物、開縣井噴的硫化氫都在其中?,F在這本小冊子在環境應急中仍然非常實用。
在2003年,環境應急事件還不多,我們已著手編制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05年國務院印發,2014年又修改了一次。
南方周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的十年里,我國發生了多起飲用水污染事件,有何經驗積累?
田為勇:重點是要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我們可以在上游企業、河道和取水口建設工程措施來防范污染。企業間的應急池要打通,這樣第一時間能收集足夠量的污水。河道邊可建設大片濕地,既美觀,又可作為應急池,還有降解污染的作用。在取水口的兩邊裝閘,臨時封閉起來的水源還可以用很長時間。這些項目現在均已開展了試點,以后應當逐步推開。
南方周末:除了這些預防工程,人們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田為勇:那就需要預警系統。水中最簡單的預警是魚,但魚對重金屬敏感,對有機物不敏感。后來人們通過發光細菌來預警,根據它們的亮度來判斷中毒程度。亮度低于一定程度就啟動預警了,繼而馬上啟動應急檢測。再根據企業的風險評估報告,倒查風險源來自哪里。
其實,環境應急防范的重點就是防治水源地污染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對公眾的影響,后者更難一些。
南方周末: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要如何預警?
田為勇:可以在工業園區周邊安裝雷達,360度自動掃描,發現氣團有明顯變化時,就證明漏氣了,會報警。企業或者園區邊界上的紅外探頭初步判斷是什么物質,再緊急調來應急監測車,準確測量氣體,并通知居民疏散和撤退。
南方周末:這些高科技的儀器貴不貴?預警要做得好,難點在哪?
田為勇:化工企業可以承擔得起,目前已在全國開展了10個試點,明年希望在全國推開。技術不難,難的是是否認識到這個問題。我不認為政府強迫就可以辦到,核心還是要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讓企業自覺自愿,發自老板內心,為自己負責,為周邊百姓負責,為社會負責。